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赵范宋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赵范宋朝的知识,包括南宋金最终被什么族灭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南宋的民族矛盾
〖One〗、宋代的民族矛盾十分复杂和尖锐。在中国历史上,自从大一统局面形成以后,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就一直存在,而且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从总体上来看,矛盾的激化时期和相对和平时期各占一半,但是,像宋代的民族矛盾这么尖锐的时期还是较少的。
〖Two〗、汉代前期的民族矛盾可以说是较为激化的,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在长达七十余年过程中没有停止过。高祖、文帝、景帝对匈奴都采取了“和亲”的退避忍让政策,直到汉武帝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远征漠北对匈作战,将匈奴比较好战的势力给驱逐了,才换来了相对和平的一个时期。
〖Three〗、汉朝对匈奴的作战虽然十分惨烈、十分悲壮,但却是相对单纯的。首先,宋代的民族矛盾历时之长远远超过汉代,可以说这种民族矛盾和整个宋朝相始终。从宋太祖、宋太宗统一蜀、江南、南汉、吴越、北汉之后,对契丹(辽)、西夏的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接着金又兴起,对宋朝产生了更大的威胁。
〖Four〗、虽然在金灭辽之前,给宋朝带来了短时期的安宁,然而宋朝并没有抓住这个短暂的和平时期进行备战,而是陶醉在表面上收复燕云诸州的胜利中。当金朝消灭辽国之后直接面对宋朝作战时,宋朝就显出了力不从心的疲惫,就像一个病入膏肓之人面对一个赳赳武夫一般的怯弱,处处退让,步步失据。
〖Five〗、历史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当金朝北方的蒙古族兴起之后,对金形成巨大威胁时,南宋王朝又一次面临了新的历史机遇,本应该抓住相对安宁与相对小的战争压力的机会,实施战略准备,积极筹划新的战略反攻。
〖Six〗、但是,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又一次表现出了病态的思维和心胸,居然犯了历史性错误。据历史记载:理宗绍定五年(壬辰、1232)十二月,蒙古遣王楫来京湖,议夹攻金,史嵩之以闻。朝臣皆以为可遂复仇之举,独赵范不喜,曰:“宣和海上之盟,厥初甚坚,迄以取祸,不可不鉴。”帝不从,命嵩之报使许之。
〖Seven〗、嵩之乃遣邹伸之往报,蒙古(许)俟成功,以河南地来归。这次蒙古与南宋的约定,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带有十分明显的欺骗性。同样的错误宋朝的统治者却犯了两次,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统治者的神经是多么脆弱,心胸是多么褊狭。
〖Eight〗、宋朝的民族矛盾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战争状态,所以不可避免地使民族关系也处于矛盾尖锐化的状态。这对宋代的思想发展、民族心理的流变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当然也就对宋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Nine〗、宋代的民族关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矛盾的情况十分复杂。与汉代的民族关系相比显出了矛盾的多元性的特点。除了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十分突出和尖锐的矛盾外,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极为复杂的矛盾状况。
〖Ten〗、除了前面所说的金灭辽、蒙古灭金的这种一个民族政权消灭另一个民族政权的你死我活的民族战争外,其他非你死我活的矛盾状况也大量存在。如辽国内部的民族矛盾迫使耶律德光制定了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迄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一律用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北。
[Two]、南宋金最终被什么族灭
〖One〗、蒙古灭金起始于1210年结束于1233年,前后长达23年。
〖Two〗、战争开始,金国人口千万,幅员千里,根本不在乎蒙古这样的小国,但随着战争的进展,蒙古不断取得胜利,金国一败再败,被迫从中都(北京)迁都汴京(开封),依托黄河、潼关苟延残喘。最后,在被迫放弃汴京,在蔡州彻底灭亡。
〖Three〗、在这么一个长达23年的过程中,南宋对于蒙古和金国的态度,是根据战争的进展从而不断加以调整。
〖Four〗、并不是说,一开始南宋就要和蒙古灭金,或者说南宋不同意联合蒙古进攻金国,就能阻止金国灭亡一样。
〖Five〗、[One]、预感金国灭亡不可避免,但不知道如何应对
〖Six〗、南宋最早了解到蒙古进攻金国是在1211年,这一年,距离第三次宋金战争已经过去了四年。
〖Seven〗、6月,按照惯例,宋朝使臣余嵘前往金国中都祝贺金国皇帝的生日,但让余嵘感到奇怪的是,他走到涿州就无法前进了。
〖Eight〗、很快,余嵘了解到蒙古军队正在大举进攻金国,而且在野狐岭一战中,金国三十万精锐军队被全歼。
〖Nine〗、得胜的蒙古军队已经进入居庸关,前锋直抵中都城下,金国被迫宣布戒严。
〖Ten〗、惶惶不可终日的金国君臣,自然无暇接见前来祝寿的南宋使团,余嵘等人被迫折返。
1〖One〗、回去之后,余嵘汇报了金国蒙古开战,并且被打的溃不成军的消息,此时的南宋有识之士立即意识到当年的历史要重演:金国灭亡不可避免,南宋蒙古成为邻国不可避免。
1〖Two〗、然而,南宋上下找不到什么办法加以应对:既不能主动进攻金国,也不能去联络蒙古。
1〖Three〗、于是,除了下令江淮、京湖、四川三个制置司加强防备外,并没有制订出一套应急预案加以应对未来的局势。
1〖Four〗、[Two]、金国迁都汴京后,南宋内部出现两种不同声音
1〖Five〗、早在嘉定七年,即1214年,成吉思汗就打算派使臣速不罕前往宋朝,企图与之结盟并夹攻金国。不过由于交通不便,速不罕最终未能成行。
1〖Six〗、在这期间,蒙古多次大举入侵金国,失去抵抗能力的金国只能坐看蒙古骑兵在长城以南,黄河以东,以北的腹地大肆烧杀抢掠。
1〖Seven〗、1214年,金国被迫放弃中都,迁都汴京。7月12日,金国使臣抵达临安,宣布了迁都的消息。
1〖Eight〗、虚弱的女真使得南宋上下对金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朝廷内部分成两派大臣:
1〖Nine〗、起居舍人真德秀向宋宁宗奏报,建议停止岁贡,用节省下来的钱犒赏军队,整修武备。真德秀的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建议停止通好女真,不再缴纳岁币,同时派驻军队防备淮河沿岸。
20、还有人主张暂时表面不断绝关系,而是以种种借口拖延岁币等手段。
2〖One〗、比如淮西漕臣乔行简就提议说,强大的蒙古人足以灭亡金国,金国宋国虽然是世仇,但现在是南宋的屏障,古人讲唇亡齿寒不可不引起注意。因此,应该继续给金国输血,帮助他们抵抗蒙古。
2〖Two〗、两派主张都有很多人支持,右丞相史弥远倾向于扶持,不过南宋理宗最后采纳了强硬派的意见。
2〖Three〗、[Three]、不作死不会死的典型:金国主动发起第四次宋金战争
2〖Four〗、南宋尽管停止了岁币,但没有断绝两国外交关系,口头上只是建议金国缩减岁币数额,降到隆兴二年的数目:即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
2〖Five〗、不仅如此,金国还以南宋不缴纳岁币为理由,主动发起了侵略南宋的战争。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被蒙古打的吐血的女真人已经无法通过战场来获取利益。
2〖Six〗、第四次宋金战争持续数年后,金国多次被南宋击败,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根本无法取得进展。
2〖Seven〗、四川方向,名将完颜阿邻战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将黄掴阿鲁答被俘;两淮方向,时全更是“一军全没”。
2〖Eight〗、正如《金史》评价:“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
2〖Nine〗、最终,迫于两线作战的压力,只能放弃进攻南宋。
30、金国自作孽的举动,却导致南宋方面失去了和平的兴趣,原本主张维持和好的丞相史弥远,也被迫改为对金强硬。
3〖One〗、事实上,在蒙古的连续打击下,金国统治区域内的山东、山西、辽东、河北已经残破不堪。迁都到汴京以后,只能依靠黄河、潼关防御蒙古进攻。
3〖Two〗、南宋无论是否支付岁币,都已经无法改变金国灭亡的命运。
3〖Three〗、随着西夏的灭亡,金国开始了最后的倒计时。
3〖Four〗、窝阔台继位后,蒙古对金国发起总攻,三路蒙军同时南下,窝阔台亲自率领中路蒙军渡过黄河直扑汴京。
3〖Five〗、其中,拖雷率领的蒙军在三峰山全歼金国最后十万精锐,金国末代皇帝金哀宗在汴京被包围前,率军队逃离。
3〖Six〗、此时的金国,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3〖Seven〗、醒悟过来的金哀宗派使臣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试图说服南宋,不过一切都已经太晚,因为此时的金国,已经失去了作为“唇”的实力了。
3〖Eight〗、这一年,蒙古使臣前往南宋,要求和南宋联军灭亡金国,不少朝中大臣都认为可以乘机报“靖康之耻”,以及一百多年来的血海深仇。
3〖Nine〗、尽管淮安安抚使赵范举例当年联金灭元,最终招来祸患的“海上之盟”加以反对。
40、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除了联合蒙古,已经别无更好的对策。
4〖One〗、名将孟珙也认为:“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蒙古)无厌,将及我矣。”
4〖Two〗、意思就是,南宋并不具备坐山观虎斗的优势,与其坐看金国灭亡,不如抓住机会“和蒙”。
4〖Three〗、最终,宋理宗拍板派使臣回复蒙古,同意联军灭金。
4〖Four〗、在灭亡金国的过程中,南宋收复了包括寿、泗、宿、毫、海州,共五州、一军、二十县之地在内的两淮全境。
4〖Five〗、此外,京西方向,又收复唐、邓、息三州十一县,京东得邳州二县。
4〖Six〗、因此,从总体来看,南宋联蒙灭金和联金灭辽并不可相提并论。
4〖Seven〗、所以,南宋对金国的态度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金国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如果金国能够抵御蒙古,那么南宋自然不会冒险去破坏和平,联络蒙古进攻。
4〖Eight〗、反而是因为金国灭亡指日可待,南宋除了主动出兵为自己多争取一点利益外别无选取,才最终选取与蒙古结盟。
[Three]、赵云是个怎样的人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编辑本段]【赵云年表】辛未(191):初平二年。赵云为本郡所举,率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1],公孙瓒喜云来附,却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归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之征讨。刘备时亦依托于公孙瓒,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公孙瓒遣刘备为田楷拒袁绍,赵云随之前往,为刘备主骑兵[2]。后以兄丧,辞瓒归乡。庚辰(200):建安五年。赵云见刘备于邺。壬午(202):建安七年。赵云与夏侯敦等战于博望,生擒并推荐夏侯兰。戊子(208):建安十三年。赵云于长阪身抱刘禅、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3]。迁牙门将军。赤壁战后,随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以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原太守赵范。赵范有一寡嫂樊氏,国色,范欲以之配赵云,赵云辞之。辛卯(211):建安十六年。刘备入益州,赵云领留营司马。后与张飞勒兵截江留后主。壬辰(212):建安十七年———癸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率军入川支援刘备。在攻克白帝、江州后,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平定江阳、犍为等郡县[4]。甲午(214):建安十九年。赵云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合围成都。益州既定,拜翊军将军。时议欲以成都中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驳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即从之。己亥(219):建安二〖Fourteen〗、年。赵云于汉水大破曹操兵。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中号为虎威将军。辛丑(221):章武元年。刘备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刘备不听,遂东征,留赵云督江州。壬寅(222):章武二年。刘备失利于秭归,赵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癸卯(223):建兴元年。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丁未(227):建兴五年。赵云随诸葛亮驻汉中。戊申(228):建兴六年。赵云与邓芝率疑军据箕谷,以诱魏军,为诸葛亮祁山伐魏主力争取时间。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赵云。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问邓芝曰:“街亭之败,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时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5]己酉(229):建兴七年。赵云病卒。辛巳(261):景耀四年。谥曰顺平侯。注:[1]:《真定县志》:常山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刚毅任使,尤擅骑射,郡人景仰。[2]:《资治通鉴》: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3]:《资治通鉴》:或谓备:“赵云已北走。”备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身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得济沔,遇刘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4]:《华阳国志》: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5]:《资治通鉴》: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编辑本段]【历史评价】《三国志》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三国志》载杨戏《季汉辅臣赞》赞赵子龙、陈叔至: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陈寿: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卢弼《三国志集解》: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宋朝萧常: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清学者王复礼: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身。汉水立功,威还似虎。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圆而行欲方。其顺平之谓乎。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朱可亭《历代名臣录》:云与关张及马超黄忠。号五虎将。陈寿以其强挚壮猛。比於灌滕。范光宙《史评》: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王夫之《读通鉴论》: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李景星《四史评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皆为蜀之名将,故合传。钟惺《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牛运震《读史纠谬》:赵云别传载云从先主本末及辞赐田谏东征,皆卓然识大体。魏裔介《兼济堂文集》:赵子龙论论曰:昭烈崛起涿鹿,提一旅之师.,崎岖於曹孟徳袁本初刘景升吕奉先之间。卒能三分,鼎足剏业西南。文武佐命自以诸葛闗张为先。然吾观赵顺平,大节磊磊,非特名将,诚可谓古之大臣也。当阳长阪之役,非顺平则阿斗母子不免於厄。北山之战,非顺平则不能有汉中。故昭烈称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余谓胆者,忠义之聚也。非忠义发於性,生乌有如是之胆哉。而其不欲居成都田宅,引霍去病之言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湏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故土。乃其宜耳。又其諌先主东伐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谓宜早图闗中,因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其识尤伟。惜先主违諌自用以致败。衂王业中颓良。可叹也。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闗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盖先主生平,颇有知人之明,而用兵之识,暗於时势权谋故,其自将也,往往致败。而顺平之将畧,亦未竟其所长。然先主能知顺平於微贱,以是终身感契,得自奋发史册,功绩焜燿古今。陈夀以为灌滕之徒,果其俦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