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宋朝交友故事的问题,以及和苏轼交友特点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交友当如苏东坡原文
〖One〗、一身才气傍酒肉,交友当如苏东坡
〖Two〗、如果让你选取一个古时的诗人一起旅行,你会选取谁?
〖Three〗、余光中说,他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狂傲;也不会找杜甫,杜甫太苦;他说要找就找苏东坡,因为那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Four〗、也只有苏东坡,一身才气傍酒肉,超然与现实集一身。
〖Five〗、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空明玄理;也能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世味。
〖Six〗、可正当两人游览不亦乐乎的时候,苏轼严肃地说:“荆公,我有话对你说。”王安石以为他要重提旧账,但苏轼心胸豁达,早已不介怀。
〖Seven〗、他问:“如今国家动荡,荆公为何不上书改变这种局面?”
〖Eight〗、王安石感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Nine〗、苏轼说道:“那是君臣之礼,皇帝以非常礼对你,你又怎么能拘于常理。”
〖Ten〗、老年的王安石虽不问庙堂之事,但如今仿佛看到当年大刀阔斧的自己,于是激动不已:“你不必再说,我一定向皇上进言。”
1〖One〗、两人晚年颇为契合,王安石还劝说苏轼在金陵买房置产,一起比邻而居。苏轼也十分同意,积极操办。
1〖Two〗、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是由衷的欣赏、尊重彼此。
1〖Three〗、巢谷是苏轼同乡兼好友,一个“驴友”,全国各地跑,教过书,做过医生,当过木匠;种地,盖房子,补锅补漆无一不会。
1〖Four〗、听到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特地赶过来,帮他开垦荒地,帮忙种田,盖他的“东坡雪堂”,一起吟诗作对,畅游赤壁,还当起了苏轼儿子的家教老师,免费当“小白鼠”,尝他的东坡肉。
1〖Five〗、可以说,在寂寥的岁月里,巢谷给了苏轼很大的慰藉,陪他度过了许多困苦的时光。苏轼非常感激巢谷,后来他又调回汴京当起了翰林大学士,有钱了,也有名了,一时风光无限,许多贬谪时期不见了的“朋友”又出现了,可巢谷没有。
1〖Six〗、但这时,苏轼却更加想念巢谷了,想啊想,就常常派人去找他,想叫过来叙叙旧,也想利用职务帮衬帮衬,可是却找不到巢谷在那里。
1〖Seven〗、直到苏轼又一次被贬到海南时,巢谷出现了,他担心苏轼呀,他要不远万里从四川过去看他。
1〖Eight〗、可那时巢谷已经七十多岁,瘦弱多病。他只带些许盘缠,荒野露宿,拄杖泥行,带着思怀和一些药物去见老友。当他到广东新会时,盘缠被偷走,在追踪小偷途中,竭尽了他最后的气力,病死路上,终究未能见苏轼一面。
1〖Nine〗、苏轼听到噩耗后,隔着琼州海峡,放声恸哭。写信出资办理他的丧事,叫他儿子巢蒙迎丧,当时巢谷旅途去世,苏轼怕遗体遭到破坏,还特别叮嘱当地的官员大力保护。最后,写了文章纪念这位好友,一生都没有相忘,怀抱感激之心。
20、余秋雨曾说过: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时的玩伴,也不是人脉,它不为任何功利原因而存在。
2〖One〗、两人实实在在是天造地设的酒肉之友,他们日常的相处模式是这样的。
2〖Two〗、佛印本来是个喜欢佛教的书生,有次京师和尚设道场剃度,苏轼骗他说:“你不是喜欢佛教吗?为什么不假装侍者进去看看呢?”后来人家见佛印气宇不俗,就帮他剃度了。
2〖Three〗、出来后,苏轼笑个不停:“人家都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有‘时闻啄木鸟,疑是扣门僧’,你看,都是用僧对鸟,老兄,你今天怎么就非要当个鸟呢?”佛印不爽,怼了回去:“我现在不就正对着你吗?僧对鸟也。”
2〖Four〗、“鸟”是宋朝的绿林好汉常说的粗俗话。可如苏轼和佛印这样的文士,却也不拘小节,流露本性真情。反正是一起喝酒吃肉吹牛的好朋友,流露本性又如何,不顾形象又如何。朋友,自然是见过你最丑的样子的人。
2〖Five〗、食色,是本性;嬉笑怒骂,也是本性。人生无需刻意,交友更是如此,一切凭心,真性情的友谊,总能让人畅快。
2〖Six〗、苏轼一生,挣扎在得到与失去中,22岁失去母亲,30岁失去妻子,31岁失去父亲,42遭遇乌台诗案,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儿子夭折,50岁又被召回京师,60岁又被贬谪,终于在66岁,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2〖Seven〗、这一生,他看淡了世事,知道一生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难得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2〖Eight〗、在他弥留之际,方丈跟他说:“这个时候,你快想一下西方极乐世界吧。”苏轼笑了一笑:“着力即差。”意思是说,这事无需刻意去想,顺其自然就好。
[Two]、苏轼交友特点
〖One〗、苏轼是名满天下的大文人,所以当时社会各界名人都以与苏轼成为朋友为很荣耀的事情。但苏轼的交友之道是很独特的,他喜欢广交朋友,完全不满足于只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所以他又结交了很多民间的朋友,如僧人、道士、酒监、药师、大夫、农人,甚至泼辣的妇女也能和他搭上话。
〖Two〗、在当时的社会,交朋友是很看重门第的,苏轼这样的交友之道,在一般人看来是很荒唐的,名人士大夫们是耻于和身份地位低下的人相交的。苏轼从不以此为交友准则,对苏轼一生的朋友进行统计,就能证明这一点。
〖Three〗、作为士大夫的苏轼,有非常多的同为士大夫的朋友。苏轼是画家,创作了著名的墨竹和中国人文画,和米芾共同创造了中国画,同时代最著名的三大画家苏轼、米芾、李公麟,经常相聚在一起。苏轼是书法家,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其中黄庭坚和米芾都是苏轼的好朋友。苏轼爱好佛学,当时颇为人所尊敬的高僧慧勤和参寥都是苏轼一生的密友。
〖Four〗、政治是苏轼一生都绕不开的话题,苏轼因为名声太大,太受天下人关注,也引得很多人不满。苏轼在官场沉浮大半生,失意的时候远多于得意的时候,很大原因就是政敌太多,一些人忌惮于他的才华,针对迫害他。苏轼对于政敌也多选取宽容,这是很难得的,王安石及其身边的人,对苏轼的打压和驱逐比较多,但是从后来苏轼的态度来看,他并不记恨,反而对王安石评价颇高,使得王安石晚年都常常反思,是否自己做错了。
〖Five〗、贬官黄州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他四十五岁。在到黄州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苏轼的人生经历一直是比较成功的,小时候生活在地主家庭,长大后领着朝廷的俸禄,身为朝廷官吏,生活富足,妻贤子孝,胜友如云。幽居黄州后,苏轼才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并彻底放下政治上的牵绊,希望像老百姓那样生活。这个转变对苏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苏轼诗词上的成就也是在黄州才真正达到了顶点。
〖Six〗、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他的生活已经和普通百姓无二了。大清早就独自一人走路到东坡,开始干农活,在田地里与他交流的就是普通的农人,话题无非就是关于小麦大豆了。中午去城郊的小饭馆吃点粗茶淡饭,和百姓聊聊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苏轼爱饮酒,若是酒瘾犯了就去路边小酒铺要上一碗清酒,两个下酒菜,与酒腻子们讲讲闲话。西街的生药铺,东街的旧书摊,南街的点心铺,北街的纸墨店,各处都有他的朋友,城里城外几乎没有人不认得东坡先生。此时的苏轼已经不是以一个官员和士大夫的身份和百姓相处,他已经完全融入其中,变成了一个地道的百姓。
〖Seven〗、苏轼的交友之道就是这样,从不看重身份地位,只要相处得开心,就可以交朋友。所以即使后来在偏远的海南,老百姓都还不受教化,苏轼仍然生活得很充实,这就归功于他的交友之道。
[Three]、书画交友诗句
书画交友,诗词为证,古今中外的书画家们留下了许多关于书画交友的诗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1."书画有神,神采焕发。"-唐代王维《题蓝田烟雨图》
2."丹青千里,泼墨长空。"-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3."铁画银钩,意态生动。"-明代唐寅《题白莲寺图》
4."墨田飞鸟,书屋幽人。"-清代郑燮《竹石图》
5."书院青峰,琴书友伴。"-清代陆游《题书院山水画》
6."闲云野鹤,书画禅心。"-宋代黄庭坚《题西林壁》
7."烟水共依,书画相得益彰。"-明代文徵明《题东林图》
8."墨海弄潮,书友乐无穷。"-清代李兆洛《题书屋联语》
这些诗句阐述了书画交友的美好寓意,表达了书画家们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文章分享结束,宋朝交友故事和苏轼交友特点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