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宋朝削弱的权力这个问题,北宋初期为削弱宰相权力采取什么措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汉朝宋是如何削弱相权的,明清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One〗、汉朝分相权,设立许多的部分,内廷分权。
〖Two〗、宋朝呢,把宰相的权力分在几个部门了,枢密院、政事堂等。
〖Three〗、明朝加强皇权,废除宰相,皇帝总览。
[Two]、北宋分权具体表现
〖One〗、赵匡胤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防止武人擅权和人民反抗,采取了“守内需外”的方针。他首先以所谓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逐步削弱和解除了掌握禁军大权的有功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紧接着就取消了统率禁军的殿前都检点,改由殿前、马军、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禁军,然后又把调拨军队之权归属枢密院。然而枢密院的枢密使和疏密副使都让文人担任。这样就形成了禁军中三帅鼎力的局面,致使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使他们互相牵制,最后听命于皇帝一人。
〖Two〗、这里要给大家说一说北宋的军队的划分。分为四种:禁军是从全国各地的强壮军卒中选拔出来,直属中央指挥。他们一半守卫京畿要地,一半分戍全国各地。士兵每隔三年更换一次驻地,而将领并不随之调动,这就使兵没有常帅,帅没有常师。
〖Three〗、禁军之外,还有厢兵、乡兵和蕃兵。厢兵是各州的镇兵,乡兵是民户中抽调壮丁组成的地方武装,蕃兵是招募边地少数民族人民屯驻边寨的军队。他们都隶属于殿前侍卫总管司,而军籍却保存在枢密院。而且宋朝沿用唐后期的雇佣兵制,每遇灾荒,便在灾区大量招募破产的饥民入伍,这样就把威胁统治集团的力量变为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工具。
〖Four〗、北宋皇帝为了防止重臣专权,也采取了分散并缩小“事无巨细,事无不统”的宰相的权利。首先是在宰相下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副职;让刚才说到的枢密院掌握全国的军事,与“中书省”(也就是宰相的官署)合称“二府”也叫政府和枢府。这样还不够,皇帝又增加“三司使”掌握全国财政大权。同时三个部门都设副使,以分其权。这样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并列,各不相属,共同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就进一步增强了。
[Three]、北宋初期为削弱宰相权力采取什么措施
〖One〗、北宋为了削弱宰相权力,防止一人独揽大权,采取“群相制”,即多位宰相(包括副宰相)共同处理政事的方式。
〖Two〗、在北宋前期宰相无常员,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官充任,通常设2员,分日知印,有时设1员或3员。如北宋初就有三相,即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罢后,则赵普独任宰相,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宰相还各兼馆、殿学士之职。如置两相,则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如置三相,则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兼监修国史,第三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如仁宗至和二年,文彦博、刘沆、富弼三人同时为相时,文彦博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刘沆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兼监修国史,富弼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
〖Three〗、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还增设了“副相”——“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于政事堂共同商议处理国政大事。北宋前期参知政事亦无常员,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通常也是2员,有时也置1员或3员。
OK,关于宋朝削弱的权力和北宋初期为削弱宰相权力采取什么措施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