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国运

唐朝的国运

很多朋友对于唐朝的国运和唐朝传了几代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传了几代
  2. 唐朝由盛转衰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
  3. 国运真的存在吗

[One]、唐朝传了几代

〖One〗、唐代从开朝到覆灭,包括武则天在内一共经历了21代皇帝。

〖Two〗、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Three〗、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Four〗、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的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Two]、唐朝由盛转衰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

〖One〗、安史之乱看似是唐玄宗骄奢淫逸,对统治掉以轻心,宠幸奸邪导致的。实际上唐朝由盛转衰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Two〗、首先是均田制的破坏,由于唐朝初年施行的均田制授予农民的土地往往不足,永业田和口分田可以转卖,这就为均田制被破坏埋下了伏笔。高宗、武后之后,由于新兴地主阶级大量涌现,均田制就日益破坏,土地兼并盛行。玄宗时土地兼并更为盛行。而官府征收租调又以足额进行征收,这导致了农民离开土地成为佃户或流亡。

〖Three〗、第二是军事制度的变更和军队部署格局的变化。在均田制被破坏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难以维持,加之府兵地位的日益低落(对外用兵延长了府兵戍边的时间和兵员消耗,作战勋赏有名无实,唐政府甚至加重对府兵家庭的剥削。)到了天宝年间,折冲府已经无兵可发,官府停止了折冲府的铜鱼符使用,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

〖Four〗、府兵制破坏后,唐王朝中央宿卫开始募兵充当,开元十一年招募十二万人,称为长从宿卫,后改称彍骑。天宝之后应募彍骑的多是市井无赖,战斗力很差。州镇地方出现了一种团结兵,也称土镇兵,春秋务农,秋冬集合训练,免除其赋税。边疆地区招募丁壮戍边称为“长征健儿”,是终身作战的职业兵,终身免除课役,官府提供衣粮装备,其随军家属就近给予房屋田地,因为其长期驻扎于边疆地区,训练有素,所以战斗力较强。

〖Five〗、从彍骑、团结兵和长征健儿的组成来看,边镇的长征健儿实力要强于其他两者,且数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当时的唐军军力部署格局从内中外轻变成了内轻外重。一旦边疆地区手握重兵的将领发难,中央政府很难集结力量肃清叛乱。

〖Six〗、第三还要说的是节度使一职的设立,唐初设置总管(后改为都督),都督只管军事,不管民政,边防地区的都督往往“使持节”,有权杀二千石以下官员,因为都督加持节,渐渐形成节度使这一称号。唐睿宗景云二年正式确立节度使这一名称。

〖Seven〗、到唐玄宗开元年间东北、西北的边疆地区大多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又往往兼领地方各项大权,天宝年间已经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并且多用蕃将充任节度使,而且节度使的任期也从四年一任极大地延长了。最终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在叛乱前就兼任三个藩镇节度使。

〖Eight〗、第四是上述因素进一步导致的副作用。府兵制破坏后,彍骑、健儿、团结兵都需要国家提供军备物资,加之唐玄宗晚年穷兵黩武,军费支出大大增加,折冲府名存实亡但其机构官员仍然存在,唐朝官僚机构膨胀也需要大量开支。这些开支形成了唐王朝巨大的经济负担。

〖Nine〗、最后还是要提到唐玄宗的个人原因,因为他是唐帝国的君主,也是唐朝衰落的直接责任人。唐玄宗晚年开始怠于政事,外用李林甫、杨国忠,内宠武惠妃、杨贵妃,统治集团穷奢极欲、日益腐化,又任用聚敛之臣竭泽而渔,横征暴敛。最终形成了大厦将倾岌岌可危的形式,等到安禄山起兵之时,唐朝的国运便开始由盛转衰了。

[Three]、国运真的存在吗

孟子曾经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国运,是指国家命运,或曰国运维艰,或曰国运兴隆。在古人看来,国家存在与其运势有关,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安排。

而中国古代史学家,更是将国家“运势”用来解释朝代的兴替,在当时时代所无法解释的一些情况下,便用“国运”二字做了最贴切与精准的总结。

有些朝代,在经历了种种骚乱后屹立不倒,例如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却迎来中兴,之后甘露之变,牛李党争后依旧苟延残喘至黄巢起义,若不是朱温篡唐,唐王朝还能再苟一会儿。

而有些朝代,本来还是盛世初现,不小心的磕磕碰碰,却一下子便亡国了,例如后周,原因只是皇帝柴荣死后,继承者年幼,赵匡胤便乘势而起,建立了宋朝。

当然,争议比较多,也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明朝,有网友说,明朝但凡有点失误,后金便入不了关,建不了国。

当时的明末内忧外患,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面对国内闯王李自成,国外的努尔哈赤,明朝在前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但是单单人祸并不可怕,天灾也同时降临着。

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明末各地发生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造成影响最大的有三个:

《明史》对这次地震记载为:“(嘉靖)三〖Fourteen〗、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嘉靖三〖Fourteen〗、年,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了一场高达8级的特大地震,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严重受灾。

由于科技技术的限制,当时的房屋抗震性能极差,对地震没有预知判断的能力,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受灾的地方又是人口稠密地区,来不及逃生。

据之后的统计,此次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

天启六年(1626)五月初六日巳时,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了一场离奇的大爆炸,共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

此次事件虽定性为大爆炸,但还是有很多离奇的地方,一是所有尸体呈现一丝不挂的怪状,二是这么大的爆炸竟然没有出现任何焚烧的痕迹。

并且在此次事件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天象出现了大量的奇异征兆:

灾难前一年,整整一年的干旱期;

灾难前一个月鬼车鸟停留在京城的观象台处,昼夜哀叫;

灾难前半个月霜情严重,五月份竟然“白露著树如垂棉,日中不散”,直至五月依旧寒冷刺骨;

灾难前八天,午后,天空的东北角上有云气似旗,又似关刀,先是白色,后变红紫;

灾难前四天,有人在城楼看见青色的火光,车轮大小;

灾难前三天,天空出现红色云气;

灾难前四小时,城中火神庙中传来音乐。

这些天象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亡国之兆。

自明嘉靖始,明朝与蒙古边境之间常有变乱,致使许多汉人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常年干旱食物减少,老鼠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很快整个地区,都布满了鼠疫菌。干旱缺水也导致了鼠疫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

在种种条件的影响下,鼠疫最后便在北京城爆发了。

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市间流传一句“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随后在得到治疗以及大量人口死亡造**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北京的鼠疫病情逐步得到扭转。但此时,闯王李自成的50万农民军已经兵临城下了。

明末杨东明《饥民图说》中描绘的灾民“饿殍满路”、“全家缢死”

一系列的天灾,政府疲于应付,导致当时国家内部粮价上涨,饥民饿殍满路,最终形成了农民军起义,一路摧枯拉朽攻入北京。

因此“国运”一事,看不见,摸不着,按科学的说法便是,历史规律。一个健康的时代,理应是能够经受住自然灾害的,但假如,国内本身权利阶层日益固化和扩大,资源矛盾突出,那“天灾”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朝的国运和唐朝传了几代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53.com/kqyavdBE9f.html
上一篇:唐朝的国防建设图片
下一篇:唐朝的土门